5月19日,據“國資京京”(北京市國資委官方微信公眾號)報道,“近日,市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賀昂率相關市管企業到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調研。”
報道顯示,北京市明確將氫能產業作為“十五五”規劃研究的重點方向,以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舉措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北京市調研氫能產業
“國資京京”在報道中提到,“調研組走進國家氫燃料電池汽車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氫能交流中心,實地了解大興區氫能產業戰略布局、發展現狀,未來思路,邀請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朱德權圍繞氫能產業的發展機遇做專題講座,并聽取了首鋼集團、北控集團、京能集團、北汽集團、京城機電、金隅集團、環衛集團、中關村發展集團有關工作匯報。”
報道稱,“賀昂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市管企業要高度重視氫能產業的戰略地位和發展機遇,以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舉措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要堅持統籌謀劃,將氫能產業作為‘十五五’規劃研究的重點方向,結合市管企業特色優長,把握制、儲、運、加產業鏈條上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加快培育具有產品創新力、市場競爭力、行業引領力的領軍企業。要狠抓落地見效,加快推進液氫重卡、沼氣制氫、制加氫一體站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繼續深化在塑粉材料、關鍵零部件等領域的技術創新。要加強協同發展,一方面加強產業鏈上下游業務合作,一方面充分借助國家實驗室、高校院所等科研力量,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創新支撐。”報道指出。
全鏈條覆蓋與精準扶持
公開資料顯示,北京市自2021年起,圍繞氫能產業鏈關鍵環節構建了全方位政策支持體系。最近一次是在2024年12月發布的《北京市關于支持氫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修訂版)》中,明確提出聚焦科技研發、技術裝備產業化、基礎設施建設等七大領域。
其中,涉及氫能行業的政策有:
⒈研發創新支持:
對制氫、儲運、燃料電池等核心技術攻關提供資金補助,最高單項目支持2000萬元;鼓勵產學研聯合體申報“強鏈工程”,優先給予股權或事前補助。
⒉產業化扶持:
首創產品首次應用最高獎勵500萬元,首臺套技術納入綠色技術目錄并優先推薦評審;新材料首批次應用單產品最高補貼500萬元。
⒊基礎設施補貼:
加氫站建設按規模分檔補貼200萬-500萬元,氫氣運營補貼10元/公斤(售價≤30元/公斤),分布式制氫項目按投資比例支持。
⒋區域協同布局:
明確“一南一北”產業格局——京南(大興、房山)打造全產業鏈應用示范區,京北(昌平“能源谷”)聚焦技術研發,推動京津冀氫能產業鏈分工協作。
目前,北京氫能產業實現“從0到1”的技術突破、“從1到10”的商業化探索:
⒈核心技術自主化:
燃料電池發動機功率密度提升至5.4千瓦/升,成本從2萬元/千瓦降至3000-5000元/千瓦;億華通攻克氫噴射技術,2000余輛搭載自主技術車輛實現零故障運行。
⒉產業集群成型:
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集聚228家企業,形成“4+8+N”企業梯隊;昌平“能源谷”吸引國氫科技等頭部企業,建成燃料電池汽車檢測中心,填補華北檢驗空白。
⒊示范應用領先:
冬奧會期間超千輛氫能車服務,創全球最大示范規模;2024年京津冀推廣燃料電池車2509輛,北京占比74%,覆蓋公交、物流等9類場景;液氫重卡示范線路規劃啟動,探索自動駕駛融合。
⒋氫源與基建突破:
燕山石化建成華北最大供氫基地(8000噸/年),加氫站年底將達24座;30兆帕高壓儲運技術實現單車運量提升3倍,運輸成本顯著降低。
當前,北京市正圍繞“十五五”規劃布局,重點推進液氫重卡、沼氣制氫、制加氫一體站等項目建設,目標到2030年形成千億級氫能產業集群。此外,《202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將氫能列為20個重點培育的未來產業之一,計劃打造萬億級產業集群。
展望未來,隨著政策體系持續完善、技術創新不斷突破、應用場景加速拓展,北京將為全國氫能產業發展提供可復制的“首都樣本”。
聲明:
· 本文內容未經授權不得擅自使用,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和保持信息完整性。
· 本文內有的信息、圖片或素材,如無意中侵犯某方的知識產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 本文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