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內蒙古自治區三部門聯合印發《自治區高質量建設零碳園區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通過綠電、綠氫與碳捕集技術(CCUS)的深度融合,到2025年底前建成一批零碳工廠。
這一政策不僅標志著內蒙古向 “全國首個省級零碳產業集群” 目標邁出關鍵一步,更將為氫能行業帶來全方位的變革性機遇。
解讀《方案》核心細則
這份重磅《方案》不僅繪制了零碳園區的清晰路線圖,更釋放出對氫能產業的強勁支持信號。
(圖片來源: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網站)
1. 零碳工廠建設:傳統產業“脫胎換骨”
《方案》要求,2025年底前在零碳園區內建成一批零碳工廠,并建立改造升級項目清單。
具體路徑包括:
⑴綠氫替代:推動鋼鐵、化工等高耗能行業用綠氫替代傳統化石能源,例如氫基煉化、低碳冶煉等工藝,從源頭削減碳排放。
⑵技術耦合:鼓勵企業整合綠電、綠氫與碳捕集技術,形成“能源替代+碳回收”的雙重降碳模式。
⑶評價標準:開展零碳工廠認證,倒逼企業優化用能結構,加速技術落地。
2. 碳捕集示范項目:從“排放”到“資源”
《方案》提出支持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示范工程,重點突破兩大方向:
⑴低成本捕集:通過技術創新降低二氧化碳捕集成本,為規模化應用鋪路。
⑵多元化利用:推動碳捕集管網與綠氫、綠醇制備系統耦合,拓展二氧化碳驅油、地質封存、礦化固廢等場景,實現“變廢為寶”。
3. 技術耦合場景:氫能+CCUS的“化學反應”
《方案》明確提出推動碳捕集與綠氫系統的深度融合,例如:
⑴二氧化碳制綠醇:用綠氫與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甲醇,既固碳又生產清潔燃料。
⑵熔融鹽儲能供蒸汽:氫能燃燒結合儲能技術,替代燃煤鍋爐為園區供熱。
⑶驅油與封存:將二氧化碳注入油田提高采收率,同時實現地質封存。
站在工業零碳轉型的“C位”
《方案》的出臺,標志著在內蒙古氫能產業或將從從“邊緣輔助”走向“核心驅動”。
一方面,內蒙古是鋼鐵、煤化工大省,傳統產業轉型將催生海量綠氫需求。未來,伴隨著氫基煉化、冶金等工藝需大規模綠氫供應,或將直接拉動電解水制氫設備、儲運基礎設施投資;與此同時,綠氫的應用場景延伸,從交通領域(氫燃料電池車)向工業領域(煉鋼、化工)滲透,氫能消費結構將進行轉變。
另一方面,《方案》推動的“氫能+CCUS”耦合模式,為行業帶來三大機遇:通過碳交易、綠電溢價等機制,氫能-CCUS項目可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贏;企業為達標零碳工廠認證,將優先采用成熟技術(如氫能叉車、熱電聯供),倒逼產業鏈降低成本;二氧化碳制綠醇、驅油等場景,將催生“氫能衍生品”市場,拓展盈利空間。
對于內蒙古的氫能行業而言:
短期看:綠氫制備、儲運、工業應用環節將迎投資熱潮;
中期:技術耦合場景(如CCUS+氫能)將誕生新商業模式;
長期:氫能將成為工業零碳轉型的“基礎設施”,重塑能源格局。
展望未來,內蒙古憑借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并借政策東風,有望成為全國綠氫生產和應用的領跑者。
聲明:
· 本文內容未經授權不得擅自使用,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和保持信息完整性。
· 本文內有的信息、圖片或素材,如無意中侵犯某方的知識產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 本文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